“請注意,設備已經啟動,請工作人員站在安全位置……”只見張先杰拿起遙控器,點擊啟動鍵,一旁的管路安裝機器人隨即搖擺著機械手臂,輕松抓起8寸法蘭鋼管。這是陜煤檸條塔礦業(yè)公司在井下現場調試機器人的一幕。
近年來,該公司積極推進礦井智能化建設,機器人集群建設就是其中重要的項目之一,其科研成果經中國煤炭工業(yè)協(xié)會專家組鑒定,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
當然,成績背后,艱辛也不少。一臺機器人從引進、組裝到投入使用,往往需要很長的周期,特別是在機器人調試和配套軟件系統(tǒng)升級方面,需要與井下實際場景反復磨合。
為此,該公司在井下建成了機器人“試驗田”,組織專業(yè)團隊,對新引進的機器人進行現場調試,張先杰就是其中之一。截至目前,他先后參與了噴漿機器人、巷道修復機器人、管路安裝機器人等調試工作。
“機器人只有在應用過程中才能顯現故障、暴露問題,便于下一步升級改造。”短短兩年,張先杰就從一名液壓支架工轉型成為“玩轉”機器人的行家里手。
以管路安裝機器人為例,在前期調試過程中發(fā)現“機械爪”強度不夠,在抓取管路過程中極易損壞,而且存在4寸管路抓不緊,8寸管路不能抓的問題,距離真正投入使用還有很大差距。
針對此問題,該公司主動對接中煤科工集團沈陽研究院,邀請廠家技術人員到現場協(xié)同解決難題,完成對“機械爪”的技術改進。目前,抓管機器人不僅能抓8寸管路,而且抓得緊又抓得牢,最大抓取直徑達到了12寸,完全滿足了生產需求。
再如,管路安裝機器人在行走中,需要人工牽引電纜,無形中增加了勞動強度,且在設備運行過程中容易擠傷電纜,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。經過改進,增加了自動卷電纜裝置,在運行過程中只需按動操作按鈕,電纜便實現自動收放。
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。今年,該公司為巷道修復機器人裝設了云臺攝像頭,讓操作更精準;對噴漿機器人上料斗進行升級改造,實現了上料斗與噴漿機器人一體化移動,可節(jié)約用工3人。截至目前,累計解決機器人應用過程中暴露的問題30余條,讓機器人變得更聰明、更實用。
目前,該公司一期、二期機器人集群項目建設已經完成,投入使用的機器人數量達到了40余臺/套。三期機器人項目規(guī)劃已全面展開,將在豐富機器人集群數量和種類上下功夫,著力打造行業(yè)智能化建設標桿,爭創(chuàng)機器人集群項目建設的典范。
來源:陜西煤業(yè)